200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扩大内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实现了发展和改革的各项预期目标,全面完成了“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
经济增长加快,综合实力增强。初步统计,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8940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增速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2.4%,第二产业增长9.6%,第三产业增长7.8%半岛.体育最新。按现行汇率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美元。
市场物价止降转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4%,改变了1998年以来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分项目看,服务项目上涨14.1%,居住上涨4.8%,食品中除水产品、蔬菜价格上涨外,其他继续下降。另外,受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8%,能源、原材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5.1%。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国从业人员711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64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1274万人,增加260万人。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2000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65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7万人。全年通过多种途径使361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
国际收支形势良好,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利用外资规模较为稳定,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7亿美元,比上年增加4亿美元。外贸顺差有所缩小,全年进出口顺差24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51亿美元。国家外汇储备继续增加,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656亿美元,比年初增加109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年末1美元兑8.2781元人民币,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12个基本点。
经济效益明显改善,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税收在连续几年较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税收总额12660亿元,比上年增收2348亿元,增长22.8%。工业企业利润大幅度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4262亿元,达到9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86.2%,特别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增长更快,实现利润2392亿元,增加1.4倍。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比上年下降26.7%。全年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17.8,比上年提高16.1点,是1992年以来的最高值。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回升的基础尚不稳固,社会需求持续增长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压力增大,部分群众生活仍比较困难;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适应市场能力还不高,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任务仍相当艰巨;重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社会经济秩序有待进一步整治。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力度加大。针对“九五”前四年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总量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现状,各地区根据市场需求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进行了较大力度的调整。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首次上升到30%以上。
粮食产量较大幅度减产,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受严重旱灾和种植面积调减的影响,全年粮食产量46251万吨半岛.体育全站,比上年减产9%。其中夏粮产量10750万吨,减产9.3%;早稻产量3747万吨,减产8.5%;秋粮产量31754万吨,减产9%。
主要经济作物中,棉花、油料增产,糖料减产。由于国内纺织业生产明显好转,棉花需求增加,市场棉花价格回升,农民种棉积极性提高,棉花种植面积比上年增加30万公顷,增长8.1%;全年产量435万吨,比上年增长13.6%。油料产量2950万吨,比上年增长13.4%。糖料种植面积减少,全年产量7450万吨,比上年下降10.6%。
蔬菜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增长较快。全年种植面积达147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0.1%。蔬菜生产的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名优、新特、精细品种增加。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由于饲料价格较大幅度下降,而生猪价格自1999年下半年回升后,相对保持平稳,波动较小,农民养猪效益提高,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牛、羊和家禽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达6270万吨,比上年增长5.4%。
林业在国家启动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加大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草)力度的情况下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16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71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增长5.3%和9.2%。
工业生产呈现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9570亿元,比上年增长9.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3685亿元,增长11.4%。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4032亿元,增长10.1%,是1994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集体企业3301亿元,增长7.4%;股份制企业4954亿元,增长14.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5333亿元,增长14.6%。分轻重工业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9506亿元,增长9.5%;重工业增加值14179亿元,增长13%。产销衔接状况继续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71%,比上年提高0.46个百分点。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产品快速发展,工业新产品生产比上年增长26.3%,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已成为工业经济的第一支柱。装备工业生产能力有所提高,新建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约70%的装备在国内采购,环保设施陆续采用国产装备,金属切削机床比上年增长34.3%,电动工具增长37.1%,冶炼设备增长9.2%,化工设备增长4.4%,大气污染防治设备增长6.2%。煤炭行业关井压产成果进一步显现,价格出现稳中有升的趋势,煤炭行业全年大幅度减亏。冶金行业总量控制取得积极进展,全年钢产量低速增长,价格回升,行业利润显著提高。连续四年亏损的制糖行业通过优化种植区域结构,调整和压缩落后制糖生产能力,共关闭糖厂150家,淘汰生产能力273万吨,实现了扭亏为盈。纺织行业经过前三年的调整,在上年整体扭亏的基础上,2000年实现盈利大幅度增加。
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特别是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按照国际惯例进行了兼并重组,在国际资本市场上成功上市。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等多种形式,促进了国有小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经营状况的改善。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国有工业都实现了整体扭亏或盈利增加,国家重点监测的14个主要行业,到2000年底已有12个行业实现了整体扭亏或继续增盈。1997年底亏损的6599户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到2000年底已减少了70%以上。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918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全国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166亿元,增长7.0%;税金总额358亿元,增长5.4%。施工工程个数为680716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311924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45.8%;施工面积15517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791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73835万平方米,减少89.8万平方米。亏损企业个数9553个,比上年减少134个,亏损面为19.2%,比上年减少了1.3个百分点。
国土资源调查及地质勘查新发现大中型矿产地249处,有38种矿产新增探明(预测)储量。其中,石油7.62亿吨,天然气4931亿立方米,原煤14.59亿吨。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站31个,成功预报地质灾害83起。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较快增长。在国家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其他扩大内需政策的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扭转了上年增速回落较多的局面,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619亿元,比上年增长9.3%。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23284亿元,增长9.2%;集体经济投资4739亿元,增长9.2%;城乡居民个人投资4596亿元,增长9.5%。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13215亿元,比上年增长6.1%;更新改造投资5077亿元,增长13.2%;房地产开发投资4902亿元,增长19.5%;其他投资9425亿元,增长7%。
投资结构有所调整。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投资中的农林牧渔水利业投资893亿元,比上年增长8.0%;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5392亿元,增长7.2%;工业投资增速加快,全年完成投资7699亿元,增长9.3%;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安排了6项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工程,总投资达到131亿元。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政策的积极推动下,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加快。全年东部和中部地区投资分别为14015亿元和5432亿元,比上年增长8.3%和13.8%;西部地区投资3943亿元,增长14.4%,分别高于东部和中部6.1和0.6个百分点。
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促进了企业更新改造投资增长加快和结构优化。全年更新改造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15.0%提高到15.6%。更新改造投资中,用于节约能源、原材料等的投资比重由4.4%上升到4.9%,用于提高产品质量的投资比重由5.8%上升到7.0%。
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原煤开采1595万吨,天然原油开采1961万吨,天然气开采33亿立方米;大中型发电机组容量1884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6931万千伏安;新建铁路主线公里,增建铁路复线公里,新扩建万吨级港口码头年吞吐量2946万吨;新增局用交换机容量2566万门,新增光缆线万公里,新增数字蜂窝移动电线万户。
2000年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国普通高等学校1041所,本专科招生221万人,在校生556万人;高等学校772所,本专科招生156万人,在校生354万人。全国研究生培养单位738个,招生12.9万人,在校生30.1万人。高中阶段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国普通高中1.46万所,招生473万人,在校生1201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招生425万人,在校生1295万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初步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85%,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全国初中学校招生2296万人,在校生6256万人,初中毛入学率达88.6%。普通小学招生1946万人,在校生1301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1%。普通初中和小学辍学率分别为3.21%和0.55%。特殊教育学校招生5.3万人,在校生37.8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2244万人。全国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9642万人次。全国共扫除文盲258万人。
科技队伍稳步发展。2000年末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92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75%。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81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56万人。
技术创新工作取得新进展。2000年国家组织了280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1329项重点新产品试产,完成了101项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及鉴定验收。企业、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参加产学研合作的单位40万个(次),参加人数460万人,达成合作项目14万项。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的成果。全年共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30260项。其中:基础理论成果2420项,应用技术成果26020项,软科学成果820项,获国家奖励的成果近300项。全年受理国内外专利申请170690件,授权专利105344件,分别比上年增长27.2%和5.2%。技术市场更加活跃。全国共签订技术合同26.5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金额630亿元,比上年增长20%。
质量、标准化、计量建设和天气预报等项服务进一步加强。全国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5500个,其中国家检测中心230个。国家监督抽查了8142家企业235类9705种产品。全国有质量认证机构59个,其中产品认证机构23个,已完成对全国13194个企业的产品认证。全国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4505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4069万台件。制定、修订国家标准1087项,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196项,新制定国家标准605项。全国共有城乡天气预报警报服务网发射站点95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点315个。全国共有地震台站1234个,遥测台网27个。全国共有927个海洋观测、监测站点,共获得2070万组海洋数据。测绘部门公开出版地图1150种,图书364种。
交通客货运输需求平稳增长,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完成增加值4919亿元,比上年增长9.4%。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4335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1%。其中:铁路13624亿吨公里,增长6.1%;公路5973亿吨公里,增长4.4%;水运23061亿吨公里,增长8.5%;民航48.5亿吨公里,增长14.6%。
完成旅客运输周转量12188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7.9%。其中:铁路4488亿人公里,增长8.5%;公路6600亿人公里,增长6.5%;水运104亿人公里,下降3.1%;民航996亿人公里,增长16.2%。
沿海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2.8亿吨,比上年增长21.7%。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达5.2亿吨,比上年增长33.9%。
邮电通信业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725亿元,比上年增长41.9%。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已达到1.79亿门。移动电线万户。全国电线部/百人,其中城市电线部/百人。互联网用户达到900万户(不含科技和教育网)。
国内旅游保持较快增长,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长假期的拉动作用突出。全年全国出游744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5%;国内旅游收入3176亿元,增长12.1%。
国际旅游稳步发展。全年海外入境游客人数834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6%。其中:外国游客1016万人次,增长20.5%;港、澳、台胞7321万人次,增长13.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162亿美元,增长15.1%。全年出境人数10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4%。其中因私出境人数563万人次,增长32%。
随着国民经济增长的加快和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拉动,消费者信心进一步增强,国内市场商品销售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153亿元,比上年增长9.7%,考虑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1110亿元,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3043亿元,分别增长10.6%和8.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2.1%,餐饮业增长17.3%,其他行业下降0.3%。
生产资料市场交易继续趋向活跃,全国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15808亿元,比上年增长23.7%。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状况有所改观。1—11月份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2398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3%,其中批发业增长18.5%,零售业增长11.6%;实现利润总额24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2倍,其中批发业增加1.3倍,零售业增长25.6%。但由于企业销售成本上升,毛利率仅7.93%,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仅增长14.2%。
由于国内外经济快速增长以及鼓励出口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达474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5%。其中:出口总额2492亿美元,增长27.8%;进口总额2251亿美元,增长35.8%。进出口相抵,顺差241亿美元。在出口中,国有企业出口1165亿美元,增长18.2%,外商投资企业出口1194亿美元,增长34.8%;一般贸易出口1052亿美元,增长32.9%,进料加工贸易出口965亿美元,增长28.5%;机电产品出口1053亿美元,增长36.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70亿美元,增长50%。在进口中,资源型产品快速增长,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长也明显加快,分别增长32.6%和39.7%。
利用外资形势好转。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22347个,比上年增长32.1%;合同投资额624亿美元,增长51.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407亿美元,增长1.0%。
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全年对外签约14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完成营业额113亿美元,增长1.0%;带动出口9亿美元,增长35%。
货币供应量适度增长,货币流动性有所增强。中央银行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3.5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2.3%;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5.3万亿元,增长16%;流通中现金(M0)余额为1.47万亿元,增长8.9%。存稳定增加。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38万亿元,增长13.8%,增幅比上年末略有提高。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4万亿元,增长18.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43万亿元,增长7.9%。全部金融机构各项余额9.94万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增长13.4%。其中,中长期增加3793亿元,比上年多增加303亿元。金融监管工作进一步加强,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取得初步成效。
证券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全年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发行A股(包括增发)154只,配股162只,共筹资1499亿元,比上年增加625亿元;发行B股、H股和红筹股共18只,筹资208亿美元;发行A股可转换债券28.5亿元。全年通过发行、配售股票共筹集资金3249亿元。年末境内上市公司(A、B股)数量由上年末的949家增加到1088家,市价总值达到4809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82%。全年共发行内债4657亿元,比上年增加642亿元。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保费收入1596亿元(含外资机构),比上年增长14.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598亿元,寿险保费收入851亿元,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46亿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527亿元,其中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赔款351亿元,寿险给付176亿元。
文化事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622个,文化馆2911个,公共图书馆2769个,博物馆1373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32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2.1%,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313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3.4%。全国有线万户。全年出版全国性和省级报纸203亿份,各类杂志28.5亿册,图书63.5亿册(张)。年末全国共有档案馆3816个,已开放各类档案4430万卷(件)。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国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32.5万个,床位318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21万张。卫生技术人员449万人,其中医生208万人,护师、127万人。全国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5441个,卫生技术人员21.1万人。妇幼保健机构(不包括妇幼保健院)2598个,卫生技术人员7.5万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4.9万个,床位73.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03万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89.8%,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32万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在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取得了重大突破,夺得28枚金牌、16枚银牌和15枚铜牌,列居第三位。全年在国内外的各项比赛中,我国运动健儿共获得了110个世界冠军;14人2队30次创22项世界纪录;19人37次创22项亚洲纪录;49人11队73次创60项全国纪录。
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国环境保护系统共有12.8万人,各级环境监测站2204个,环境监测人员4万人。自然保护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总数已达213个;全国自然保护区达到1227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达到155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821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9.9%。环境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执法力度进一步加大。到年末,已制定各类环境保护标准438项。年内设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91.5%,当年投产的建设项目同时建设防治污染设施的占98%。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38101个,总投资208亿元。全国537个城市建成了2718个烟尘控制区,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476个城市中建成了2288个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达1.3万平方公里。
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控制。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12项主要污染物2000年排放总量比1995年下降了10—15%。截至2000年10月底,全国23.8万家有污染的工业企业中,90%以上实现了达标排放。46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中,33个城市地面水环境质量和22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实现了按功能区达标,其中有18个城市的空气和地面水环境质量均实现按功能区达标,其他城市已接近达标。
重点环境保护项目取得积极进展。“三河三湖”(淮河、辽河、海河、太湖、滇池、巢湖)流域5188家重点污染企业中,95%实现了污染物达标排放;流域内建成了55座城市污水处理厂,111座正在建设,已建和在建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占计划建设总数的67%。“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大气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两控区”内175个城市中,空气二氧化硫浓度达到二级标准的已达102个。截止2000年11月底,“两控区”内排放二氧化硫的4678家重点污染企业,已有3944家实现达标排放,达标率为84.3%。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随着经济增长加快,国家提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水平和适当增加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等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全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80元,比上年实际增长6.4%。由于粮食减产,多数农产品价格仍在低位运行,农民收入增长持续减缓。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53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1%。其中,农民人均现金纯收入1640元,实际增长4%。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5.1亿平方米,农村竣工住宅面积8.5亿平方米。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基本完成。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巩固提高。年末全国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10408万人,月平均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137万人;有10367万职工和3173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有4332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国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112万张,收养84.3万人。城镇建立起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0.1万处,其中社区服务中心8101个。全国城镇已全部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共有701万城乡居民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68.9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4.3亿元,接收社会捐赠32.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