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危废企业产生量小却种类杂、点多面广,处置企业“划不来”不愿“接单”,如何在彼此之间寻找到最佳平衡点,实现小微危废管理的破题?6日下午,崂山区组织召开危险废物集团化管理和实验室危险废物集约式管理双试点专题会议,标志着崂山区危废管理体系进入多元化、多模式管理实施阶段。来自辖区生态环境部门半岛.体育综合、危废经营单位、驻区集团化产废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各类检测机构等60余家单位代表齐聚青岛迪爱生创新科技公司,共同见证这一全省首个小微危废创新管理模式落地生根。
企业产生的危险废物需要具备危废经营许可证的专业公司进行收集、转运、处置,但通常情况下,危废上门回收有“产量门槛”。对于许多像汽车4S店、汽车维修厂、含实验室的科研机构等产废小微企业来说,由于危废产生量少、种类杂、点多面广等问题,时常遇到危废处置企业不愿“接单”、处置费用过高等困扰,给企业生产以及安全管理带来较大环境风险隐患。
“我们所说的产废小微企业,是指年产生危废总量10吨以下的企业。有些企业甚至一年的危废量都不到0.5吨,而危废处置企业要按一定的‘起步价’来收费,否则就要亏本,再加上固废系统维护费、运输费等,企业还要设置专门的贮存区域,成本很高。”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崂山大队二中队中队长张启波告诉记者,大型产废企业有危废处置单位合作,但小微产废企业多而散,常常因为数量小且种类杂等原因被“拒之门外”,导致危废处置不及时。
青岛崂山矿泉水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企业设备维修过程中会产生机油等危险废物,去年一年多个基地加起来的产生量也只有0.7吨。如此小的产生量,却需要每个基地都安排人员注册账号妥善处置,极大牵掣了人员精力。青岛崂山矿泉水有限公司在危废处置面临的现状,只是崂山区众多小微企业的一个缩影。
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所在开展植物和细胞实验时会产生一定的固体和液体危废,一年下来,产生量极不平均。“有的月份产生多,有的月份就很少。”全年下来,该所产生的危废只有7吨左右。
“崂山区科研院所和高校众多,他们在日常科研工作中所产生的危废,量不大却极大牵涉人员精力,急需有好的政策配套为他们‘减负’,让他们轻装上阵,将更多精力用来做研究。”张启波说。
基于给企业“减负”、多举措优化营商环境这一初衷,结合小微危废处置实际,张启波带领队员发起“头脑风暴”,在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下,创新性推出了系列举措。
在6日下午的会议现场,市生态环境局崂山分局发布《崂山区危险废物集团化管理和实验室危险废物集约式管理双试点实施方案》,直击当前崂山区企业危险废物管理痛点、难点,针对产废企业地域特点,创新采用“集团化管理+实验室集约式管理”双轨并行模式。针对企业集团化危废管理,崂山区首创“母账号统管、子库位溯源”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允许集团企业通过统一管理平台整合下属各经营主体的危废数据,实现“一次注册、全网通办”;针对实验室危废推出“经营单位托管”模式,由专业机构提供从包装称重到转移处置的全链条信息化服务。
这两个创新机制有效破解了小微企业危废监管能力不足、规范化管理程度不高、处置成本高、收集转运效率低等难题。试点方案中的“反向”联单制度成为会议焦点。该制度突破传统管理模式,改由托管的经营单位主动发起联单流转,小微企业只需通过移动终端完成入库确认,极大简化了管理流程。此类危废试点管理模式在省内尚属首次实践。
会上重点演示的青岛市危险废物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和小微收集单位的危险废物智能管理系统,集成了物联网、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试点单位可通过平台与设备实行“五即”规范化管理,即产生、即包装、即称重、即打码、即入库”的“五即”规范化流程,每件危废包装都将通过系统生成唯一电子身份标识,通过二维码实现从产废源头到末端处置的全生命周期追溯。生态环境部门拥有管理员权限,可以对每一批次危废进行实时状态、转运路径半岛.体育平台、溯源的监管。
崂山双试点体现了三个创新维度:在管理机制上构建“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协同体系;在技术服务上形成“数字平台+物联终端”支撑网络;在服务体系上建立“标准输出+定务”双轮驱动。试点单位将享受“危废管家”服务,由专业团队提供现场指导、管理咨询、应急处置等5大类延伸服务,切实增加企业管理质效、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和应急风险。
“通过惠企座谈会议协商讨论,企业自主选择,崂山区已遴选首批9家集团化企业和20家实验室危险废物产生单位参与试点。”崂山生态环境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崂山区将建立“周调度、月评估”工作机制,定期开展试点管理回头看,解决在试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计划年内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集约化管理体系,为全市小微危废管理提供创新实践样本。
这场制度试点不仅能提高企业危险废物信息化管理水平,提升危险废物环境监管效能,构建危险废物全过程全方位精细化管理新模式,更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助力科研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目前,已有多个区市前来‘取经’。我们的这一做法,为小微危废管理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题思路。”该负责人表示,据估算,上述举措实施后,每家的处置成本都能有相应降低;随着成本的降低,处置频率也相应增加,处置周期从原来的一年缩短至一个月至两个月,只要危废贮存量达到一定限度,管理人员便会通知各企业进行转移;同时,人力成本也大大降低,原来从产废入库到处置全过程需要人工干预,现在全部由信息化物联网设备完成。此外,处置周期的缩短有效防范了环境安全风险,环境监管压力也得到了缓解。
青岛久祥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的危废处置单位,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共服务800多家危废单位,小微危废企业点多面广,日常转运处置成本较大。崂山区创新性地将小微危废企业“化零为整”,实现了“集团化作战”的规模化优势,有利于提升效率降低处置成本,最终实现产生企业和处置企业以及环境安全等多方共赢。
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固废处置专业委员会隶属于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是开展基础性、通用性、综合性标准化科研和服务的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
固废处置专委会严格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标准化法》、《团体标准管理规定》等指导文件开展服务工作,统筹协调建材行业标准化工作整体规划部署,组织制定和持续完善建材行业专业标准体系;秉承创新的服务模式和个性化订务理念,积极响应国家鼓励制定发布满足市场和创新需要的团体标准的号召,为建材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标准技术支撑。目前,专委会负责中建材协标准制修订工作、标准推广应用实施、创新技术成果转化、标准化科学研究、合格检测、评估认证、宣贯、培训和解释、提供技术资讯等工作。
科技成果评价对于推动科技创新、提高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提高企业和社会影响力、获取政策支持和经费资助、促进科研人员职业发展以及技术交易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科学技术奖是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在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奖励系列中,由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发起并具体承办的面向全国范围的行业科学技术奖项,每年评审授奖一次,名副其实为国家级奖项,公信力与权威性亦是行业公认。